Friday, February 02, 2007

巴別塔─『高』的變形字(一)


另一個和『京』相關的合體圖形字為『享』和『京』的組合,『享京』。


這是兩個相似的圖形疊在一起的甲骨文字,為了談『享』,我們先從『敦』的甲骨文字說起。


當摩門經李海的夢提到空中的廣廈時,說:『我也向周圍看去,看到在河的那一邊,有一座廣廈,好像建立在空中,高高的在地面之上。』(尼腓一書8章26節),當我們看到甲骨文的圖形『高』字時,它除了世人的口外,是沒有其他基礎的,宛如是造在空中的高塔及城市。因為世人的話語、承諾、及工作,在今生的時日結束後,就不復在永恆的世界中具有效力,和延續,所以塔再高、城市再大、世上的繁華再如何的炫麗,終會成過往雲煙,以這為基礎不啻為建立在空中的廣廈一般。


當有了神的羔羊耶穌基督的贖罪犧牲,使世人得以與神和好(這是『敦』的意義);


所以在空中廣廈中的人,一樣必須經由神的羔羊耶穌基督的贖罪犧牲,他們才得以與神和好,並使他們的所在有穩當的根基,不再漂浮在空中。


因為神的羔羊的贖罪犧牲,所有跟隨祂的就能共『享』救恩的果實,這是那有底部建築物,也就是甲骨文中的『享』字。


這些象徵神的羔羊的贖罪犧牲,在古時的中國一直都存在著,約在周穆王征犬戎之時,劃分成為如此,『夫先王之制,邦內甸服,邦外侯服,侯衛賓服,夷蠻要服,戎翟荒服。甸服者祭,侯服者祀,賓服者享,要服者貢,荒服者王。日祭,月祀,時享,歲貢,終王。先王之順祀也,有不祭則修意,有不祀則修言,有不享則修文,有不貢則修名,有不王則修德,序成而有不至則修刑。於是有刑不祭,伐不祀,征不享,讓不貢,告不王。』(史記周本紀),這個『享』,共享神的羔羊贖罪犧牲而來救恩的果實,一直劃分到了蠻夷之地的前頭,而在之內的人們為賓(聖殿)服,遵守周朝太廟(賓或聖殿)的誓約。

下面圖形,藍字部分是夏朝大禹治水後,尚書禹貢篇中,所作的劃分,各區相距五百里;紅色部分是依史記周本紀周穆王征犬戎時,所作的劃分,大致依襲夏朝,紅色的部分和夏朝不同,地區相隔則由於後代人數和諸侯的擴充,已超過五百里為限了,因不知距離大小,只有打問號了。


相信在商代這些共享神的羔羊的贖罪犧牲並遵守誓約的這羣人,或說約民-穿著各種『服』從天子邦內直到『賓服』(享)者,便是甲骨文圖形的『享京』,那時人少可以集中在特定京城,如,殷京。


但若依周代的劃分,這羣著『賓服』得『享』神的愛子贖罪犧牲的約民,一直擴充到了蠻夷之地的前頭,不再是單一城市或京城;而這些散居各處的約民(服),當然也是『享京』的羣眾,然而其意味卻比較像『鄉』,散居各地共享生命樹果實的謙卑錫安居民。

No comments: